看着《读书这玩意儿》的书名一开始以为是讲着关于阅读的事儿,但原来是两个热爱读书的人在回忆自己走过的教育路,从小学到大学、硕士和博士班。已经忘了自己是怎么得来的这本书,就在前几天,从家中堆在一起的书堆里瞥见了欧阳文风这名字,让我讶异了一下。
说到欧阳文风,让我想起3年前在新加坡偶然碰上了他在南洋理工的讲座,完全不在计划中,但既然那么难得的讲座就杵在我面前,能不去吗?参加了这场讲座,老实说挺让我惊讶的发现,欧阳文风的真人不像笔锋下的他。单单看他的文章、专栏或书籍,会觉得这个人愤世嫉俗,处处咄咄逼人,或许这是一个同志牧师必须面对传统教会氛围时必须展现的气势。但在讲座里,听他讲话,发现他其实 细腻 温柔 友善,老实说,我甚至感受到他的一股稚气和单纯,并且在他所相信的真理基础上(暂且不论他所相信的真理是怎么样的),面对他所要争取和抗争的一切显得坚决异常,毫不动摇。
书中说到他在美国念社会学硕士班时,其系主任要求他先读过某哲学家的作品,后才读别人对他的理论的批判与诠释,以便他能自己建立对这位哲学家傅柯的认识,而非假手于人。想来其实我们有多少次是藉由第三者来认识某一些人的呢?从前在中小学时期读着的很多古人的文章,我们被填鸭着说这文章这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bla bla bla。现在想回来不觉得有点奇怪吗?为什么一个人的言论(包括诗词)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被教科书框住的呢?好吧,这股牢骚在此打住。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从别人的口中,往往无法真的认识一个人。在欧阳文风的例子,是连单单看他的著作也无法让我真正认识他。只能说,在那次短暂的一两个小时,他让我觉得,他真的刚柔兼具。只是听着他的声音,作为老师的我,很容易听出来他的声音应该因为经常过度使用喉咙而坏掉了,同样是老师,在这里真切希望这3年来他有好好保养。
另一位合著这本《读书玩意儿》的是一名中文强大的意大利人张晓东,为何说中文强大呢?一来固然是因为其中文的遣词用字之精准和顺畅,二来是因为这位阿东竟然在研究马华文学!从小到大,虽然许某热爱华文,也自认对阅读的热忱甚高,但走在书局中,常是绕过马华文学书籍而不顾。但现在竟然有人专门在研究马华文学?噢买尬、文字已无法形容我的惊讶, 就让我安静三秒钟以表达心中的震撼。 * * *
阿东和欧阳文风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就像欧阳文风说的一样,阿东予人的感觉是比较羞涩,而且和欧阳文风相比,他也少了一份攻击性,让人感觉较易亲近。这两种的差别,我自己私下分析,认为应该和两人成长的环境有关,也和他们书中提到的两国间的教育体系的经历有关。一个马来西亚一个意大利。一个彻底填鸭式一个鼓励创意思考,一个文化保守一个文化开放,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同为同志的他们对自身身份的安全感程度的不同,继而影响了他们对这世界所采取的姿态。同时他们两人,藉着求学的名义,走遍了多个文化差异的国家实在令人称羡。我非常好奇他们是怎么解决游走各国时的生计问题,也企盼自己能够经历他们在书中所说的亲力亲为的做学问时的快乐。
偷偷地说一句,当了老师后,真有些时候是以学习以阅读为乐的。这种快乐有时难以为外人道,所以对他们两人像个知音似的交流,更觉羡慕。
这种互相明白互相鼓励的朋友,但愿人人都拥有。
(然后我们再合辑出书,好不?XD)
~敏 2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