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6, 2015

《读书这玩意儿》


看着《读书这玩意儿》的书名一开始以为是讲着关于阅读的事儿,但原来是两个热爱读书的人在回忆自己走过的教育路,从小学到大学、硕士和博士班。已经忘了自己是怎么得来的这本书,就在前几天,从家中堆在一起的书堆里瞥见了欧阳文风这名字,让我讶异了一下。

说到欧阳文风,让我想起3年前在新加坡偶然碰上了他在南洋理工的讲座,完全不在计划中,但既然那么难得的讲座就杵在我面前,能不去吗?参加了这场讲座,老实说挺让我惊讶的发现,欧阳文风的真人不像笔锋下的他。单单看他的文章、专栏或书籍,会觉得这个人愤世嫉俗,处处咄咄逼人,或许这是一个同志牧师必须面对传统教会氛围时必须展现的气势。但在讲座里,听他讲话,发现他其实 细腻 温柔 友善,老实说,我甚至感受到他的一股稚气和单纯,并且在他所相信的真理基础上(暂且不论他所相信的真理是怎么样的),面对他所要争取和抗争的一切显得坚决异常,毫不动摇。

书中说到他在美国念社会学硕士班时,其系主任要求他先读过某哲学家的作品,后才读别人对他的理论的批判与诠释,以便他能自己建立对这位哲学家傅柯的认识,而非假手于人。想来其实我们有多少次是藉由第三者来认识某一些人的呢?从前在中小学时期读着的很多古人的文章,我们被填鸭着说这文章这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bla bla bla。现在想回来不觉得有点奇怪吗?为什么一个人的言论(包括诗词)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被教科书框住的呢?好吧,这股牢骚在此打住。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从别人的口中,往往无法真的认识一个人。在欧阳文风的例子,是连单单看他的著作也无法让我真正认识他。只能说,在那次短暂的一两个小时,他让我觉得,他真的刚柔兼具。只是听着他的声音,作为老师的我,很容易听出来他的声音应该因为经常过度使用喉咙而坏掉了,同样是老师,在这里真切希望这3年来他有好好保养。

另一位合著这本《读书玩意儿》的是一名中文强大的意大利人张晓东,为何说中文强大呢?一来固然是因为其中文的遣词用字之精准和顺畅,二来是因为这位阿东竟然在研究马华文学!从小到大,虽然许某热爱华文,也自认对阅读的热忱甚高,但走在书局中,常是绕过马华文学书籍而不顾。但现在竟然有人专门在研究马华文学?噢买尬、文字已无法形容我的惊讶, 就让我安静三秒钟以表达心中的震撼。 * * *

阿东和欧阳文风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就像欧阳文风说的一样,阿东予人的感觉是比较羞涩,而且和欧阳文风相比,他也少了一份攻击性,让人感觉较易亲近。这两种的差别,我自己私下分析,认为应该和两人成长的环境有关,也和他们书中提到的两国间的教育体系的经历有关。一个马来西亚一个意大利。一个彻底填鸭式一个鼓励创意思考,一个文化保守一个文化开放,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同为同志的他们对自身身份的安全感程度的不同,继而影响了他们对这世界所采取的姿态。同时他们两人,藉着求学的名义,走遍了多个文化差异的国家实在令人称羡。我非常好奇他们是怎么解决游走各国时的生计问题,也企盼自己能够经历他们在书中所说的亲力亲为的做学问时的快乐。

偷偷地说一句,当了老师后,真有些时候是以学习以阅读为乐的。这种快乐有时难以为外人道,所以对他们两人像个知音似的交流,更觉羡慕。

这种互相明白互相鼓励的朋友,但愿人人都拥有。


(然后我们再合辑出书,好不?XD)

~敏 26‘11’15






Monday, November 9, 2015

《给未来的旅行者》


看着书名,顾名思义,想来应是一本传授旅行须知的工具书。一经翻阅,其实不然,这是作者在踏上旅途整整一年后的一些心路历程的分享。看着看着,觉得有很多部分引起我的共鸣。这种感觉,我喜欢。虽然隔着一个空间,但透过阅读,仿佛已寻得知己。

共鸣一、
“......要带来改变,但我深知自己无法改变他人或环境,只能影响他们。”

当老师时会有个盲点,希望自己可以改变学生成为努力向上爱读书。
陷入恋爱漩涡者也会以为自己可以改变成为对方想要的样子。

但慢慢,自然发现了这一切都不可能。改变他人的权柄一直以来都不在我们的手上,或说其实每个人的特质是上帝赐下的礼物,何苦要改变呢?但上帝给我们的能力是大的,不要试图改变,但可以靠着天天的努力专注经营自身的价值,不知不觉间我们总会有着一份别人感受得到的影响力,借此我们影响身边的环境人事物。

正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国。
谨此提醒自己得时刻检察自身,所带来的影响是好或坏?是朱或墨?是造就或毁坏?


共鸣二、
“不快乐的原因之一,就是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自己所做的事没能帮助到别人。” --尼采

还记得当你听见别人向你说谢谢时的那份喜悦吗?常言道助人为快乐之本,助人其实也在助己。透过对别人或组织团体的贡献,我们得到了成就感,创造了自身的价值。前段时间看见脸书常有人分享“当你的父母朋友情人不再麻烦你时,他们就不会再在了。” 我不想评论这说法有多正确,但当中带出来的概念我是认同的:人活在这世上,不单只为自己。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透过一系列的互动来互相造就。从小,我就立志希望自己的存在能使这世界更美好。虽然偶有跌倒的时候,但我会继续努力的。

共鸣三、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 尼采

渐渐长大了的我们,很容易对生活产生怨言,认为每件事情都不如己愿。但若深入的问问自己为何有着这么多的苦毒时,“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目标”会不会是一个答案?
若知道这条路将把自己带往何处,路上的荆棘和曲折是不是都会变成可忍受的了?
若明白自己所追求事物的核心价值,追求过程中是富贵是贫穷,是舒适是坎坷,是不是会变得无关紧要?

关于这点,我还在体验。

共鸣四、
“依靠是当你无力时可以偶尔靠一下,不至于让自己倒下去,稍作调整后,仍可独自迈向自己的理想之地;而依赖则是你走路时的拐杖,离开它你就不能到达目标。”

依靠和依赖,应是我近年来学得最多的功课。希望自己可以强得不用靠别人,但偶尔还是有软弱的时候,因此依然需要依靠,但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无法独立的依赖。没有了这个拐杖,就走不下去了。感谢身旁朋友的提醒,唯有以真心换真心的朋友才会无惧忠言逆耳的风险据实相劝。我一直都很珍惜,也提醒自己可以偶尔靠一靠,但勿把你当拐杖。

共鸣五、
“享受与享乐的差别”

这是向外和向内追求的不同结果。我爱好许多玩意儿,比如说音乐 戏剧 旅行 当然包括了其它的吃喝玩乐,这一切为我带来了短暂的快乐。虽然“短暂”一词看来具贬义,但我其实依然珍惜这一切点缀了我的生活。但对外的享乐确实无法满足我内心的空洞,因此借着日记、部落格、阅读、祷告和灵修,还有不能少的和挚友们真诚的交流讨论,我感受过由衷的喜乐和满足。这种发自内在的享受也绝非世俗的享乐所能供给的。

共鸣六、
“自从当上导游,旅行变成一份职业时,就多了一股责任。当旅行变得唾手可得,就不再珍惜。当旅行变得不再遥远时,就不再向往远方。”

距离是一种美。当人和人过分腻在一块儿时,很容易将对方的难顶放大。同样的道理我想也适用于其它层面,比如说 兴趣与工作,是否一定得要将两者合而为一?工作总是占了我们的绝大部分的时间,若工作内容是我们的兴趣,固然令人振奋,但是否也有着被磨损殆尽的风险?我想这是一道因人而异的选择题。对我而言,若工作内容少了让我心中火热的元素,人生就是少了意义。毕竟,还是那句话,工作总是占用了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对此,我感恩,感谢主让我站在了我所向往的位置,让我能经营我的梦想,享受梦想带给我的喜乐。

共鸣七、
“梦想不是要让人伟大,而是要让人更完整。”

承接共鸣六,梦想到底是为了别人还是为了自己?就容许我的自私,纵使我的梦想里面有你,最终依然是为了我自己。因为我相信Personal ambition serves the mutual good,因为我相信万事都互相效力,因为我相信上帝作为背后的导演,总会让每个独立的梦想惠及全世界。所以梦想让人伟大吗?可能吧。但我更认同梦想让一个人更完整,梦想让一个人活着,而非只是存在着。

~.~.~.~.~.~.~.~.~.~.~.~.~.~.~.~.~.~.~.~.~.~.~.~.~.~.~.~.~.~.~.~.

旅行的人,或许都在路上找些什么来完整自己,但往往都会发现,失落的拼图就落在出发的地方。唯有向内追寻,向外的一切行动才会变得有意义。

祝愿在这世上旅行的旅客们,都能在旅程中寻获至宝、制造可贵的回忆。


~敏 9‘11’15



Thursday, March 19, 2015

《可惜没如果》


假如把犯得起的错 能错的都错过
应该还来得及去悔过

假如没把一切说破
那一场小风波 将一笑带过

在感情面前 讲什么自我
要得过且过 才好过

全都怪我
不该沉默时沉默 该勇敢时软弱
如果不是我 误会自己洒脱 让我们难过
可当初的你 和现在的我 假如重来过

倘若那天
把该说的话好好说 该体谅的不执著
如果那天我 不受情绪挑拨 你会怎么做
那么多如果 可能如果我
可惜没如果 只剩下结果

如果早点了解 那率性的你
或者晚一点 遇上成熟的我

不过

全都怪我
不该沉默时沉默 该勇敢时软弱
如果不是我 误会自己洒脱 让我们难过
可当初的你 和现在的我 假如重来过

倘若那天
把该说的话好好说 该体谅的不执著
如果那天我 不受情绪挑拨 你会怎么做
那么多如果 可能如果我
可惜没如果 没有你和我

都怪我
不该沉默时沉默 该勇敢时软弱
如果不是我 误会自己洒脱 让我们难过
可当初的你 和现在的我 假如重来过

倘若那天
把该说的话好好说 该体谅的不执著
如果那天我 不受情绪挑拨 你会怎么做
那么多如果 可能如果我
可惜没如果 只剩下结果
可惜没如果

~敏 19‘3’15

Wednesday, January 28, 2015

《キラー・ヴァージンロード》/《Killer Virginroad》



好几年前就在俗艺村推荐过的电影,但其实当时没有机会看,现在有机会看了,果然是我想象中的典型日式kuso电影。

《Killer Virginroad》是环绕着“被需要”、“不幸的人却为身边的人带来幸运”及“以淡定的心态跳跃的脚步来面对极度荒唐和不确定的未来”这三点来开展故事的。上野树里饰演的主人翁是个从小到大都不幸的人,长大后幸运遇上了个底子不错的富人结婚,但就在结婚的前一晚误杀房东!就此开始了逃亡的一日游。(哈哈)

过程中,不幸的主人翁带给了很多人麻烦,想起了可悲的童年,因此懊恼,为此自责。殊不知这些人们也因为这些际遇而个个美梦成真。当中真有点敏当日写的《爱奇迹》的味道。很多东西很玄,但因此才是奇迹嘛。

怀着对爷爷的歉意和爱,总希望自己幸福一次给爷爷看,所以很努力的跨越困难,最后终于赶上了婚礼,和富人结婚了,但他原来是个变态,所以主人翁还是彻底的不幸。



但敏非常喜欢最后的这一幕,因为她开始懂得“以淡定的心态   跳跃的脚步  来面对   极度荒唐   和   不确定的   未来”。



被需要,是一股很大的力量泉源。
敏感受过,也失去过。不懂得如何对此处之泰然,敏也还在学。所以由木村佳乃所演的自杀狂的心情最引起敏的共鸣。狂自杀的原因因为“没人需要自己”,这多可悲,但是真的。

但一旦被需要了,就会变得初生之犊一般的神勇,会为之疯狂,会为之不顾一切。

“被需要”,太重要了。
敏阿敏,加油!


~敏 28‘1’15

Friday, November 21, 2014

《何等的爱》



令敏非常感动的一首诗歌,歌词如下:


祢永不變 祢是我心唯一的神

祢在身邊 讓我的心得著安恬

祢不改變 即使盼望如此遙遠 

祢在身邊 領我來到十架前
何等的愛 祢願為我捨生命
也讓我能更深認識祢
我心相信 祢恩典永不止息
祢是唯一
我仰望祢 看見釘痕在祢手心
堅守真理 有了祢凡事都能行
我靈堅定 藏在祢翅膀的蔭裡
我心驚奇 祢對我永遠不離棄
耶穌祢流寶血
將我刻在祢的心間

靠自己的listening弹出来的一首, 
有一点点地成就感。
希望在走向first keyboardist的路可以更近一步吧。
加油 !野田妹~

Yosh~!


~敏 21‘11’14

Tuesday, November 18, 2014

《给十五岁的自己》



回头检视自己一路走来,
其实后悔的事情也没有太多。

已经很好了对吧?
未来,你看着吧。

敏(包括你哦)不会辜负心中干净的自己的。
Yosh~!



~敏 17‘11’14

Friday, October 24, 2014

《等。一个人。咖啡》

过了数月方得闲写下一些领略,往往时机一错失,心中感想也早已消失匿迹。但换个角度,若过了一段时间都还能驻扎于心中的领悟,才算是经得起炼火的真金吧。

这是《等。一个人。咖啡》。
刚好昨天的新闻揭露了九把刀劈腿的消息,许多人感到诧异,觉得心目中的九把刀并非如此,就像敏也不相信Dato Lee会食用禁药一般。一个亲口承认了一个仍在调查中。敏想,这两个让世人崇拜的偶像级人物带来的震撼,说明了人们仍渴望完人的存在。这并非讽刺或刁难,只是每个人的心中仍愿意相信善的存在。但难过的是,我们的期望再一次被辜负了。

九把刀的书和他的经典名句给了人们对他的品格个性无穷的“遐想”。其实面对仍逃不出“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的魔咒的九把刀,我们也无需事后孔明马后炮的进行文字鞭挞。这世上难道还缺暴戾之气吗?多一份的同理,会不会比较好?



还是回到《等。一个人。咖啡》吧。
《等》里的无厘头,并非每个人都买帐,但这些都是制作团队们对于自身作品的呈现方式的选择,是他们的主权。虽然未必迎合某些市场,但我想他们自己应该玩得很开心,毕竟自己的作品,若自己不开心,有什么用呢?

突然想起了那句话:
“顺从的好处就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除了你自己以外。”

又扯远了。

敏对《等》的领略其实是在 同理 和 接受 这调上。
戏内咖啡馆的老板娘(周慧敏 饰演)年轻时发生的悲剧牢牢的锁紧她,看似人身自由但却是活在隐性的桎梏内。

谁说时间是良药?

心中的伤痛是需要被处理的,这也是敏这些年来的体验。芸芸众生生老病死,对于世间的悲欢离合七情六欲的体验本来就是丰富的,但我们常高估了“时间”的能力,以为把伤痛埋好放在一边它会结痂慢慢痊愈。可能有些人是如此幸运的拥有让人称羡的自愈能力,但也有些人是执意不肯走出。

对于后者很多人会斥责会谩骂,或选择不再仁慈相待,因为认为自己的包容其实是对这种人的一种纵容。
但人真的很复杂。

老板娘的不走出来,是因为“他那么爱我为我承受了那么多 现在的我怎么可以独自快乐?”。
她在惩罚自己,看着自己在雨中哭泣,感觉这样才对得住爱她的他。
她其实在赎罪,即使其实罪不在她。
她忘了爱她的他最大的愿望本来就是看见她的笑。

一年年的过去,老板娘依然望着雨中哭泣年轻的自己,没有一丝同情,只有冷漠的双眼。
本来一开始在哭嚎着失去至爱的年轻老板娘,其实已经变成了在哭求着老板娘接受自己。
但她不能,因为“我怎么可以独自快乐呢?”

很多的伤痛,如果我们愿意花多一些时间与自己对话,会发现其实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喊与自己脑中所想的完全不一样。
我们所采取示人的姿势,常常都被误会。敏的意思是,被我们自己误会。

姿势取决于感受,但感受被心中的渴望左右。
这是非理性的。我们人本来就是个披着理性逻辑外壳的感性小孩。
停下脚步,聆听自己,其实我们都渴望被爱被接纳。

所以我们都在往外找,寻求一个可以爱我们接纳我们的群体、环境或个人。
但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爱我们接纳我们的自己。

《等》的结局很洒狗血,应该吸引了不少青春少艾。
而《等》的结局唯一让敏感动的是,老板娘终于都能够去拥抱哭得凄凉的年轻老板娘。



原谅自己,接受自己。
这是敏从《等》得到的领略。


~敏 24‘10’14